2021年12月19日晚,由bv伟德源自英国始于1946哲学与政府管理学院和科学人文教育研究中心联合主办的“科学与人文大讲堂”第四期通过腾讯会议平台举办。本期讲座的受邀学者为中国自然辩证法学会副理事长、中国科学院大学教授尚智丛,主题为“科学与社会秩序的共生(the co-production of science and social order)”。bv伟德源自英国始于1946哲学与政府管理学院副教授、科学人文教育研究中心执行主任杨辉担任讲座主持人。


讲座伊始,尚教授对“科学与社会秩序共生”的核心概念做了初步说明。他指出“共生”的英文为“co-production”,“production”是指生产东西,“co-production”是指一起生产东西、协作生产东西。在人类社会中,社会秩序是人类社会的产物,是我们在社会生活中形成的。科学也是一样的,科学知识也是在人类的生产实践活动中形成的,也可以称之为生产出来。这使听众对共生的概念有了初步了解。
随后,尚教授细致地介绍了“共生”理论的产生背景。通过分析17世纪科学革命之后人类社会先后出现以蒸汽动力技术、电力技术以及原子能技术和信息技术为基础的大规模产业革命,以及伴随而来的社会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发生根本性变革,他指出工业革命之后社会与科学的交织,尤其是信息技术革命以后,科学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关系越来越密切,“共生”理论应运而生。

硅谷工业园区
之后,尚教授提出,“共生”理论主要探讨的核心问题是“人类有能力生产事实和人造物,能够重塑自然;人类同样有能力生产那些规范或重新规范社会的工具”这两种能力之间有何联系?其运行方式和互动共生机制如何?并提出其基本观点是:“我们认识和表征世界(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方式和我们选择的生活方式是密不可分的”。没有知识,社会无法运作;而没有恰当的社会支持,也无法生产和应用知识。
接下来,尚教授梳理了“共生”理论的发展史。早期的共生理论可分为两类:构成性(constitutive)共生理论和互动性(interactional)共生理论,二者揭示出以往理论研究中所存在的科学知识的客观性和科学知识的社会性之间的对立倾向,并试图解决这一问题,以阐明科学知识与利益、权力之间的协调关系。
尚教授详细介绍了当今最有影响力的“共生”理论,即美国著名STS学者贾萨诺夫提出的“过程—秩序工具”分析框架。“共生”包括四个过程:1.新对象/新现象出现时的识别、命名、调查研究、赋子意义;2.对新对象/新现象提出相互竞争的理论解释,最后一种理论胜出;3.提升理论解释的可感知性和易传播性;4.在特定的社会文化环境下合法化理论解释,使其成为常识性知识被大众接受。与四个过程相对应,形成四个秩序工具:确立身份(making identities)、确立制度(institutions)、确立话语(discourses)和确立表征(representations)。而影响共生的宏观因素主要有“公民认识论”、“社会技术意象”和“法治主义”。讲座最后,尚教授对“共生”理论的成就、局限和发展趋势做了简要精到的评述。
主持人杨辉老师对尚教授的报告给予了高度评价。他认为,“科学与社会秩序的共生”既是一幅现代社会的基本图景,也是一个极富想象力的研究视角。该理论对哲学、政治学、社会学、公共管理等诸多学科都有重要价值。尚教授的报告视野开阔、逻辑清晰,为未来开展相关研究指明了方向。在互动环节,听众们对当今时代背景下工程师的影响力增大对科学民主化问题的影响、科学受到功利性影响下如何自处等问题与尚教授展开线上交流互动,尚教授也给出了相应的解答。

参会人员截图(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