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2月4日晚,由bv伟德源自英国始于1946哲学与政府管理学院和科学人文教育研究中心联合主办的“科学与人文大讲堂”第2期在腾讯会议平台进行。本期讲座的受邀学者为西安交通大学哲学系教授、著名信息哲学专家邬焜,讲座主题为“人的全面本质与人的新进化”。bv伟德源自英国始于1946哲学与政府管理学院赵卫国教授担任主持人,校内外师生120余人在线参与,陕西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还设置了分会场。

讲座伊始,邬焜教授首先邀请听众们做一个有关失业的思考。失业本身究竟是什么性质?为什么人们会对失业恐慌?因为按照传统的社会体制,不劳动就不得食,因为丧失了劳动的机会,所以无法生存。邬教授认为,如果可以改变传统的社会体制,让丧失了劳动机会的人也能够体面而尊严的生活,这就是人类未来可能追求的一个新的目标和新的文明形态。
邬焜教授指出,人不是抽象的神物,它是一定历史阶段上进化着的,发展着的一个历史性的存在。劳动作为人的现实本质的集中形式,在不同的历史阶段也是具体的、历史的。马克思曾经把人类劳动发展的阶段规定为三个阶段:原始的劳动——异化劳动——劳动的复归,这是劳动发展的一个否定之否定的过程。邬焜教授认为,就目前人类社会的发展的可能性来说,智能化也许能够为劳动复归提供一种现实的前景。
邬焜教授明确提出,未来的人—机共生世界的理想形式并不是智能机与人平权,更不是智能机对人类的压迫和奴役,而是人类对智能机的研发、创制、改善、控制、引导和利用。关键的问题不在于智能机本身,而在于人本身,在于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在于掌控和调节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社会制度。一个合理的智能化的未来社会的形态,应该是一个“生而有享”的全新社会制度。
邬焜教授进一步提出,智能化信息化的发展出现了新的趋势,在这个新的趋势中,可能把人工智能和生物工程融合起来,导致传统意义上的“生物进化”和“文化进化”融合在一起。 面对这种未来的可能性,应当合理选择人类自身进化的方式,采取合理的政策和措施,建立合理的社会制度,这是人类整体的事业,应超越工业文明时代形成的狭隘的国家主义和狭隘的民族主义。
邬焜教授的分享结束后,主持人赵卫国教授进行了精彩的评论,对报告给予高度评价。在提问交流环节,邬焜老师就听众提出的元宇宙、科技伦理审查制度的创新、智能社会中人的主体感的转变、智能化背景下人的死亡与人的本质之间的关系、人工智能时代的思政教育等问题给出了回应,听众们都获益匪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