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员工动态

当前位置: 首页 > 员工动态 > 正文

“科学与人文大讲堂”第1期——孙小淳:汉代的天文与人文

作者:文:郭佳昂、图:兰文玉 | 发布时间:2021-06-11 12:31 | 阅读次数:

主持人 时间
地点 简介

2021年6月4日下午,由bv伟德源自英国始于1946科学人文教育研究中心和哲学与政府管理学院联合主办的“科学与人文大讲堂”在文澜楼C段二层报告厅正式拉开帷幕。中国科学院大学人文学院常务副经理,博士生导师,国际科学史研究院(IAHS)院士孙小淳教授受邀为讲堂开讲,作了题为“汉代的天文与人文”的学术报告。哲学与政府管理学院副经理石碧球主持报告,对中国古代天文学及其人文内涵感兴趣的师生40余人参加。

讲座伊始,孙小淳教授从观象授时的传统与月令文化入手,揭示了汉代天文学丰富的人文意蕴。孙小淳教授认为:“观象授时是统治者的第一要务,历法是统治合法性的象征。”因此,古代天文历法的编纂和修订不仅对于民生、农作和军事有较大影响,而且更具有重大的政治意义与意识形态色彩。孙小淳教授也结合文献资料和考古成果对观象授时的三种观测方法,即观测日出日没地平方位、圭表影长测量和昏旦中星观测进行了详细的讲解。

随后,孙小淳教授从天人关系的角度,对汉代历法中的“天道”与“人道”关系进行了解读。通过对文献资料的梳理,孙小淳教授认为,天文历法是天人合一的大一统模型,《易》与《春秋》是天道与人道的总纲,是根据音律、易、五行、天地之数构造而成的宇宙和人文的“大一统”理论,因而,天文历法可以说是天人合一的技术性实现。孙小淳教授对汉代历法的宇宙数学模型的构造和运行机理进行了详尽的分析,对“火星纪母的构造”、“木星动态参数与观测的关系”、“历法常数的来源”等问题进行了细致的解读,全方位地展现了汉代《三统历》的庞杂、精致和严密的特点。

BFB3

最后,孙小淳教授还对汉代星空的天人对应模式进行了讲解。通过对西方天文学图景的对比,孙小淳教授认为,汉代天文学最为显著的特征就是将星宇与人事一一对应起来,形成了天人对应的格局。通过对东汉文学家张衡《思玄赋》的天文学解读,孙小淳教授既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奇妙的星空遨游图景,也进一步印证了汉代对星空的独特认知传统。孙小淳教授最后总结到:“汉代天文学是中国古代科学的典范,而‘天人合一’是汉代天文学最主要的精神和最鲜明的特征。”

45B9D

(《思玄赋》:星空畅想曲)

在互动环节,现场听众就中西方哲学对“天人合一”理解的差异、基于数的汉代天文学模型与基于几何的古希腊天文学模型的优劣、中国古代有无科学等问题与孙教授进行了热烈的交流。讲座结束后,石碧球老师对本次讲座给予了极高的评价和精彩的总结。在场的师生也无不被孙小淳教授对汉代天文学精彩的阐发所打动,纷纷表示意犹未尽。最后,在热烈的掌声中,“科学与人文大讲堂”第1期活动圆满落下帷幕。

“科学与人文大讲堂”致力传播科学与人文融通的理念、推广创造性的科学人文教育实践。未来,“科学与人文大讲堂”将继续邀请对科学与人文融通作出卓越贡献的研究学者和实践专家开坛布道,为全校师生提供更多优质的思想盛宴,协力营造学科交融的校园文化氛围。

1561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