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员工动态

当前位置: 首页 > 员工动态 > 正文

2020级中国哲学全英文硕士班·特色主题沙龙第八期:谁是美猴王?——中国电影中传统美猴王形象的演变

作者:文:李毅轩(Nuri) | 发布时间:2020-12-28 11:20 | 阅读次数:

主持人 时间
地点 简介

2020年12月21日下午14:30,2020级中国哲学全英文硕士班第八期特色主题沙龙:谁是美猴王?——中国电影中传统美猴王形象的演变(Who is Monkey King? The evolution of the traditional image of Monkey King in Chinese Films),在文渊楼1412教室举行。本次沙龙由文学院李雅琪老师主讲,王晶老师主持。2020级中国哲学全英文硕士项目研究生参加了此次沙龙活动。

31B43

在沙龙的第一环节,师生们一起观看了2015年上映的动画电影《西游记之大圣归来》。在第二环节中,李老师分析了电影的结构。她和同学们一起回顾电影情节,绘制了结构化的思维导图,以展示整个电影的逻辑结构。同时,李老师强调,该部电影的角色与著名小说《西游记》有相似的地方,但内容却有所不同。电影中有两个主要的角色,即美猴王和小和尚。另外,还有一些辅助角色,例如猪八戒,老和尚和白龙。故事开始时,美猴王是个反英雄。他受到如来佛的惩罚,压在五指山下。因此,他想再次获得自己的能力和自由。而小和尚,一心想从怪物手中拯救女婴,他需要心目中真正的英雄美猴王的帮助。在电影的第一部分中,美猴王作为反英雄角色(Anti-hero)不答应小和尚的请求,但在与小和尚和猪八戒的旅程中,他做出了改变,找到了自己的真心。通过一系列的故事和情节的推进,在电影的尾声,他再次成为真正的英雄,恢复了自己的能力以及自由,成功地拯救了女婴和其他被山怪抓走的孩子。而小和尚在这一趟旅程中,也变得越来越强大,也成为了英雄。在互相的帮助,互相的关爱,互相成就的情况下,二者都实现了人格的升华,孙悟空是“反英雄”到英雄,小和尚从“一般人”到英雄。

BE0A0

在第三个环节中,李老师与员工讨论并回答了问题。在此期间,师生一起讨论了英雄、反英雄(Anti- hero)、不同角色及其角色发展、故事的转折点、电影中中国传统音乐的使用等多个主题。例如,讨论到了美猴王形象的起源。李毅轩Nuri表示,他曾经看过关于孙悟空的京剧,孙悟空是从石头中诞生;蓝青风说,在他的国家,也有类似的猴王形象,如猴王哈奴曼(Hanuman),他是大神毗湿奴的化身——罗摩的忠实追随者,是“勇气”与“忠诚”的代名词。其次,李老师展示了美猴王动画电影中传统美猴王形象的演变,从1941年的黑白影像、到1964年国产第一部彩色的电影形象,再到1999年,以及最近2015年的形象演变。第三,师生还讨论了为什么孙悟空、小和尚能够成为英雄,而猪八戒不可以。原因主要在于猪八戒有“贪欲”和“私心”,没有前两者“纯粹”,而英雄是高尚和纯粹人格的化身等等问题。

883CD

在沙龙的尾声,王晶老师对本次讲座进行了总结。首先,她对李雅琪老师表达了诚挚的感谢。同时,她指出美猴王(孙悟空)这一中国传统的文化形象,随着时代的变迁,电视剧或电影在塑造美猴王的形象和性格上也发生了变化。在本次沙龙中,职工观看了中国电影并了解中国的四大经典小说之一“西游记”,还了解到中国传统音乐和戏剧,如古筝、唢呐、秦腔等因素在电影中的运用。通过李老师的讲解,员工不仅能够深刻地感知中国文化,而且也能从中国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中不同美猴王形象的对比中,加深对这一转变的理解。最后,职工们表达了对李老师的感谢,他们希望以后的讲座能够引介更多的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优秀电影。本次沙龙在热烈的讨论中,圆满结束。

1405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