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员工动态

当前位置: 首页 > 员工动态 > 正文

哲政特聘教授讲座第十四期——梁涛:清华简《保训》与儒家道统说

作者:文:董一聪 | 发布时间:2020-12-22 08:42 | 阅读次数:

主持人 时间
地点 简介

2020年12月17日晚,出土文献与二重证据法系列讲座第五讲——清华简《保训》与儒家道统说在腾讯会议线上成功举行。本次讲座由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副经理,杰出学者、博士生导师梁涛老师主讲,由bv伟德源自英国始于1946哲学与政府管理学院何大海老师主持。公司中国哲学硕士研究生以及校内外对哲学感兴趣的师生共同聆听了此次讲座。

BAA6

讲座伊始,梁涛教授介绍了自己对清华简《保训》与儒家道统说问题的研究动机与起源,并介绍了学界的一些观点。之后,梁涛老师认为竹简《保训》篇的发现使我们有可能去重新认识、了解儒家的精神传统——“道统”,并在此基础上,对宋儒的道统说进行反省、检讨,进而对荀子被排除儒家道统这一公案做出分析和说明。

随后梁老师根据清华简《保训》的释文,同时结合学者的研究成果,分别对《保训》舜“求中”“得中”、上甲微“假中”“归中”进行了分析、梳理、解读。梁涛老师认为《保训》篇舜和上甲微的故事都与中道有关,舜的故事是从正面讲积极的中,要求在人与人之间确立“度量分界”——恰当的准则、原则,以避免彼此的矛盾、冲突,达到和睦相处。这个中就是礼,是荀子所讲的“群居和一之道”,故中是属于礼乐文化的核心观念。上甲微的故事则是从反面讲消极的中,指出当正常的秩序被打破,部落、国家间出现矛盾、冲突时,应秉持中道,以直报怨,避免冤冤相报、血亲仇杀对部落共同体的伤害,这个中同样与礼有关。

梁涛老师指出由《保训》的“中”,自然会使人想到儒家的道统说,故《保训》与道统的关系,便成为目前学界亟待讨论的问题。梁涛老师认为对于儒家的道统说决不可简单地否定了事,而应站在新的高度,以史料为依据,对其做出检讨、反省,甚至是重构。并且梁涛老师认为,早期儒学的弘道意识包括历史意识、担当意识、正统意识等多个方面,对于道的内涵没有形成固定、统一的认识,或以仁、礼为道之核心(孔子),或重视仁心、仁政(孟子),或推崇礼义之统(荀子),因而在道统的问题上,其认识是开放、多样的,这与后世的道统说有明显的不同。

在短暂的休息后,梁涛老师开始讲解第二部分。梁涛老师认为由韩愈首倡、朱熹集大成的道统说实际是以“仁义——中”为内容的,其中“仁义”是核心,“中”是针对仁义或心之体而言,故道统之传也就是所谓的虞廷十六字心传。朱熹的这一道统说虽在儒学史上产生过深远的影响,但更多的是一种理论建构,与古代“中”的思想传统不一定相符。在朱熹等人看来,孔子之后,主要继承、光大“仁义——中”的是曾子、子思、孟子,故得列于道统之中,而荀子、汉儒则被排除在道统之外。然而梁涛老师指出,中国古代虽然存在一个源远流长“中”的思想传统,并形成中正、中庸、中和等一系列概念,但古代的“中”源于宗教性的礼仪活动,是古代礼学的重要范畴。孔子之后,真正全面继承“中”的传统的主要是荀子,而非孟子。这样,在讨论儒家道统时,就需将眼光由“仁义——中”转向“礼义——中”,而荀子的地位由此凸现出来。

53346

最后,针对如何确定儒家道统的完整内容,梁涛老师认为,这既非朱熹等宋儒构造的“仁义——中”,也非历史上曾经存在的“礼义——中”,而是二者的结合,是仁学与礼学的结合,儒家之道乃内圣外王之道。因此,统合仁学与礼学,“合外内之道”才是儒家道统之所在。梁涛老师指出清华简《保训》的发现,使我们得以重新认识古代中道思想传统,以及与礼学的特殊关系,从而使荀子的地位凸显出来。并强调我们今后应该发展仁学,改造礼学,统合孟荀,才能发展出儒家的新道统。

在互动环节,梁涛教授对同学们提出的一些问题和困惑做出了解答。最后,何大海老师对本次讲座进行了精彩的概括和总结。整场讲座师生认真聆听,积极参与互动,至此,本期讲座圆满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