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2月日10点,第二届中国哲学全英文硕士项目特色主题沙龙第七期——中国哲学中的言意之辨(The Yan-Yi Debate in Chinese Philosophy)在腾讯会议举行。本次沙龙由国际bv伟德源自英国始于1946(IIP)院士、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哲学政府管理学院特聘教授陈波老师主讲,由公司王晶老师主持。哲学系宋宽锋教授、窦晨光老师,以及全体2020级中国哲学全英文硕士项目研究生、2019级中国哲学硕士研究生和部分校外师生参加了此次沙龙活动。

沙龙伊始,陈波教授讲解到,“言意之辩”最初发生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但关于言意关系的论述实际上是由中国哲学家集体完成的。陈教授认为,从《周易》、《论语》老庄以及王弼,言所不能尽的“意”绝不仅仅是人脑中的某种观念与意念,它首先是一种形而上的本体,超言绝象,是不可言说的。故,“言意之辩”所涉及的首先是本体论或形而上学,其次是人生哲学,再次是知识论和语言哲学。基于这一认识,陈教授对中国哲学中的“言意之辩”进行梳理和重构,将其分为三种观点:言不尽意,得意忘言,言尽意;然后他讨论了“言意之辩”所显示的中国哲学和文化的诸多特点,以及“言意之辩”在中国哲学与文化中造成的影响。总体上,陈教授从六个部分阐述了本次讲座的内容,分别是(一)言意之辩的缘起;(二)何谓“言”“象”“意”;(三)“言不尽意”论证;(四)“得意忘言”论证;(五)“言尽其意”论证,以及(六)对“言意之辨”的诠释与评论。
讲座的第一个部分:陈教授介绍了“言意之辩”的缘起,认为言、意关系的讨论虽然开始于魏晋,但根源却在先秦哲学,并结合《易经》、老子和庄子的思想进行了论证。如《易传·系辞下》是中国文化的元典与源泉,“古者包牺氏之王天下,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公冶长》中:“子贡曰:夫子之文章可得而闻也;夫子之言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也。”《老子》开篇即说:“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庄子·外物》中“筌者所以在鱼,得鱼而忘筌;蹄者所以在兔,得兔而忘蹄;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即如同“筌” 和“蹄” 分别是捕鱼猎兔的工具一样,“言”也是得“意” 的一种工具,目的达到,工具可以舍弃。

讲座的第二个部分:陈教授讲述了何谓“言”“象”“意”,及其三重结构。所谓“象”,首先是指《周易》的“卦象”,即由阳爻“—”和阴爻“——”组成的不同的图形,用来模拟、象征自然和社会现象,从而预测人世吉凶。由此,“象”获得派生义:作为动词,指象征、模拟的动作和行为。所谓“言”,首先是指附属于卦象的卦辞和爻辞,用以说明或揭示卦象和爻象的奥义;后来泛指言语、声音 和文字。“意”在中国传统哲学中的义涵极其复杂。按陈教授的理解,它至少有四种相互关联的意义:(1)表示派生宇宙万物的本原,统摄、支配宇宙万物的根本性规律,相当于老庄哲学的“道”;(2)表示人生存于世的根据、目的、归宿、境界和准则等;(3)表示形而下的器物之“理”;(4)表示人特别是圣人对“天道”与“人道”以及器物之“理”的认识、体悟与把握,它存在于人特别是圣人的“心”中,是一种内涵性、精神性的存在。陈教授强调,只有第四种含义才约略类似于西方语言哲学中讨论的与“语言”相对的“意义”。他认为,“言意之辩”不单纯是一场关于语言表达式与意义之间关系的论战,相反,其内蕴丰富,意味深长,任何简单的评价都会冒“盲人摸象,顾此失彼”的危险。

讲座的第三至五部分为“言意之辩”的诠释。首先,在第三部分“言不尽意”的论证中,陈教授认为有五种原因,使得“言不尽意”。第一,“意”“理”精深微妙,非言语所能表达。第二,“意”“理”宏阔广大,非言语所能包容。第三,“意”“理”变动不居,非静态的言语所能统摄。第四,“意”“理”深藏不露,非言语所能揭示。第五,“意”“理”是一,是主,且寓于内,非作为“约定性杂多”且居于外与从属地位的言语所能穷尽。陈教授将前四点概括为:言有尽而意无穷;因此,“意”是宇宙论意义和人生论意义上的,是一种抽象的客观存在,是一个不可加以限定的无限存在,相当于《周易》所讲的“天道”“地道”“人道”三合一之“道”。其次,在讲座的第四部分,陈教授对“得意忘言”论证的分析,主要依据王弼的《周易略例·明象》 。陈教授认为,王弼至少层层递进地表明了以下意思:(1)言由意生:“意”是第一位的,在先;“言”“象”是第二位的,随后;“意”派生出了“言”“象”;“意”先于且独立于“言”“象”而存在。这就是说,“意”与“言”“象”可以分离。(2)寄言出意:“夫象者,出其意者;言者,明象者也。尽意莫若象,尽象莫若言。”(3)得意即可忘言:“故言者所以明象,得象而忘言;象者所以存意,得意而忘象。”(4)得意必须忘言:“是故,存言者,非得象者也;存象者,非得意者也……得意在忘象,得象在忘言。故立象以尽意,则象可忘也;重画以尽情,而画可忘也。”在讲座的第五部分,陈教授对欧阳建力畅的“言尽意”论进行了阐释,并总结其论证如下:(1)强调名、言对于“辩物” 、“畅志”的不可缺少性和积极作用。(2)追溯了名、言具有积极作用的根源,即事物和事物之理并没有自然和固定的名称,它们的名称都是人给的,人们为了辨物析理和交流思想的方便,对不同的事物以及事物之理给以不同的名称。所以,名称随所要指称的事物而迁移,言语因所要表达的义理而改变。于是,名和物、言和理就像“声发响应,形存影附”一样,须臾不可离开,是一而二、二而一的东西,故言能尽意。

在讲座的第六部分,陈波教授讨论了“言意之辩”在中国哲学与文化中造成的影响。主要体现在:第一,从含义极其丰富、复杂、多义的概念出发,说出意蕴丰富、极富弹性因而具有美学意味的话语。第二,偏重于对“意”作存在论和人生论的理解,即其形而上的侧面,凸显出对不可表达、难以言传的意义实体的崇拜,注重意义的客观性、神秘性。第三,“言”只是“得意”的某种权宜性的工具与手段,但不是主要的手段,更不是根本性手段,要达意和得意,还得主要依靠反省内求的“体悟”,不同的哲学家对“体悟”有不同的提法和表述。第四,由于崇尚玄远,注重境界,又由于哲学是文化的核心部分,由此形成了中国文化的浪漫主义传统,从思维方式上讲,是整体的、综合的和诗化的。
在随后的互动环节,参加沙龙的师生分别就讲座的内容提出了自己的见解与困惑。窦晨光老师对如何从宋明理学以及魏晋玄学的“言意之辩”所显露的体悟、顿悟的思维方式,到后期王阳明等对此议题的继续发展和阐释,和陈教授进行了对话和交流。同时,窦老师请教陈波教授西方哲学中是否也有“言意之辩”和对“体悟”等相关研究。其他同学就“易经是否是中国哲学之核心”等问题请教陈教授。陈教授对问题进行了一一回应,并简要阐述了西方哲学家对体悟、顿悟等思维方式的观点和看法。

最后,王晶老师对本次沙龙进行了全面的总结。她指出此次讲座以从古代中国哲学史的视角,介绍了“言意之辩”,并从三种不同类型的论证,即“言不尽意”“得意忘言”“言尽其意”,详细分析并阐明了古代中国哲学家对“言”“意”关系的探讨和研究;这不仅对同学们理解“言意之辨”,而且对同学们把握该议题背后蕴涵的深刻哲学义理和观念十分有助益。同时,王晶老师对陈波教授连续四周,不辞辛劳地为师生开设系列讲座,表达了诚挚的感谢,她提议同学们在线上以热烈的掌声感谢陈教授。在热烈的掌声中,本次沙龙圆满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