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员工动态

当前位置: 首页 > 员工动态 > 正文

2020级中国哲学全英文硕士项目·特色主题沙龙第五期:荀子的名学思想(一)

作者:文:马耀威 | 发布时间:2020-12-04 17:23 | 阅读次数:

主持人 时间
地点 简介

2020年11月28日19点,第二届中国哲学全英文硕士项目特色主题沙龙第五期——荀子的名学思想(一)(Xunzi’s Theory of Name)在腾讯会议举行。本次沙龙由国际bv伟德源自英国始于1946(IIP)院士、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哲学与政府管理学院特聘教授陈波老师主讲,由哲学系副教授王晶老师主持。全体2019级和2020级中国哲学全英文硕士项目研究生,2020级中国哲学硕士研究生,以及部分校内外师生参加了此次沙龙活动。

3592F

沙龙伊始,陈波教授说明他将从九个部分讲解荀子的名学思想:(一)研究动机和写作的缘起;(二)名的定义和分类;(三)名的社会性、约定性和强制性:语言的社会分工;(四)所为有名:正名的必要性;(五)所缘以同异:制名之根据;(六)制名之枢要:制名的一些关键环节;(七)三惑说:对有关名称的谬误的批判;(八)名称在辩说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九)总结。本次沙龙先阐释前五个部分,在第六期的讲座中陈教授将围绕第六到九部分展开论述,同时增设员工汇报环节。

15534

在第一个部分,陈教授介绍了他进行荀子名学思想研究的动机与起源,即来自于对克里普克(Kripke)理论的批评,并介绍了荀子思想诞生的基本环境和荀子思想的概况。第二个部分为名称的定义和分类。本节主要内容包括“大共名”、“大别名”、“无别之别名”,以及处于大共名与无别的别名之间名称的两种关系。老师通过“波菲利树”对荀子名称划分进行了清晰展示。陈教授认为,像荀子的名的分类体系一样,在中国先哲那里,不缺少卓越和深刻的洞见,并对这些洞见给予了大概和粗略的描述,但他们往往就此止步,没有将那些深刻的洞见发展成为一套系统、严谨的理论,更没有由此发展出一套带有程序性和操作性的技术。但西方哲学家一般会继续往前走。为什么会有如此大的差别?其深层原因和内在机理是什么?也是他在寻找的答案。

4F28A

之后,陈教授开始讲座第三部分,即名的社会性、约定性和强制性。陈教授将其表述为“语言的社会分工”,该部分讲述了名称起源于社会性的“约定俗成”,王者享有的特殊制名权以及名称的强制性;在对普特南的语言分工理论和克里普克的严格指示词理论的对照中说明了语言和名称的社会性。第四个部分:所为有名。此部分主要讲述了正名的必要性,其内容主要有王者治国的“明贵贱”,君子修身的“贵公正而贱鄙争”,以及名的交际功能。陈教授强调,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的名学理论主要是为有效治理社会服务的。最后,第五部分为“所缘以同异”,即制名之根据。在考虑制名的根据时,至少要顾及到两点:一是命名对象本身的同异,一是认知主体对这种同异的感知;陈教授指出,荀子的理论同时也暴露出荀子思想在名称的认知层面和价值层面的内在紧张。

34BAD

在随后的互动环节,公司哲学系师生分别就讲座的内容提出了自己的思考与困惑。来自土耳其的李毅轩(Mehmet Nuri, Sagbilge),以及来自津巴布韦的露西(Lucy Vanessa, Kuchera)就荀子思想和其所处时代关系等提出问题,陈教授结合自己的研究做出解答,表明荀子的名学思想是在儒家自孔子以来的“正名”传统中和对先秦诸思想家名称思想的比较中形成的,荀子名学思想结合了其自身对时代问题的独特理解。

D7BE0

最后,王晶副教授对本次讲座进行了总结。她首先感谢陈教授带来的精彩讲座,认为此次讲座从中西比较研究的视角,全面阐释了荀子的名学思想;这对同学们理解先秦时期以荀子为代表的思想家,与西方语言哲学中共同关注的命名问题有很大助益。整场讲座内容丰富且有深度,师生间积极互动,起到了良好的学习和交流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