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员工动态

当前位置: 首页 > 员工动态 > 正文

哲政特聘教授讲座第十一期——梁涛:简帛《五行》与“君子慎独”

作者:文、图:朱斯琴 | 发布时间:2020-11-13 17:25 | 阅读次数:

主持人 时间
地点 简介

11月5日晚18:30,第十一期哲政特聘教授讲座,出土文献与二重证据法系列讲座之二——简帛《五行》与“君子慎独”以线上讲座的形式开讲。此次讲座主讲人为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副经理、bv伟德源自英国始于1946特聘教授梁涛先生,主持人为公司何大海老师,共同聆听讲座的有公司全体中国哲学研究生和其他院校部分师生。

D6C3

讲座伊始,梁涛教授先简单回顾了上一讲有关于《尚书·高宗肜日》与殷墟甲骨的内容,接着引出本次讲座的核心问题:以出土文献对“慎独”做新的诠释与理解。梁涛教授指出在简帛《五行》出土前,传统对“慎独”的解释存在问题,一般理解为“在独处无人注意时,自己的行为也要谨慎不苟”。这一看法源于郑玄,按照郑注《中庸》“故君子慎其独”一句:“慎独者,慎其闲居之所为”,郑玄将“独”理解为“独居”“独处”。而马王堆帛书《五行》经传与郭店竹简的《五行》篇中所提到的“慎独”却与传统上的理解不同。其对于“慎独”的解释是:“慎其独也者,言舍夫五而慎其心之谓也。独然后一,一也者,夫五为一心也,然后得之。”其中“五”为“仁义礼智圣”,但这五者还存在外在形式的差别,是“多”,要将其视为一个统一于心的整体。因此,梁涛教授认为这里的“慎独”实际上指的是内心的专注、专一,“慎独”的本意也就是诚其意。

DDC24

对于朱熹注《大学》中“慎独”含义与“诚其意”的差异,梁涛教授认为《大学》中“慎独”的实际意思应是对“诚其意”而言,在真实无妄的内心状态中“诚于中,形于外”,以此表现为外在道德行为。但朱子在注《大学》时忽略了“诚于中,形于外”,虽然注意到了“诚其意”的一面,但仍将“独”理解为独居、独处,进一步加深了人们对“慎独”一词的误解。

除《大学》“慎独”外,《中庸》中同样有“慎独”,两部经典又有着密切的联系,梁涛教授通过对《中庸》文本的分析理解,指出《中庸》的“慎独”同样是对“诚”而言的。并通过对《荀子·不苟》《说苑·敬慎》等文本的分析佐证了这一观点。“慎独”不论在《五行》篇或是《大学》《中庸》中都是指内心专一,是内心的诚及其外在表现,而非与独居、独处有关。虽然三者的“慎独”存在不同的侧重和差别,但是其基本内涵仍是统一于“诚”,都是要保持内心的专一。

在讲座的最后,梁涛教授指出从慎独的原义来理解更符合朱熹的思想,而朱子将“独”理解为独居、独处,则是因为《五行》篇等古籍失传与“独”在训诂上的变化造成的。

本次讲座圆满结束,下次报告将以竹简《穷达以时》与早期儒家天人观为主要内容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