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员工动态

当前位置: 首页 > 员工动态 > 正文

吉林大学周光辉教授做客公司第232期启夏名家论坛

作者:文、图:哲学与政府管理学院 | 发布时间:2020-11-12 00:42 | 阅读次数:

主持人 时间
地点 简介

2020年11月6日19点,启夏名家论坛在学院2层学术报告厅成功举行。本次论坛的主题是“整合改进:双重共时性难题下的中国道路”,由吉林大学行政学院教授周光辉教授主讲。政治学系全体师生以及来自马克思主义学院等兄弟院系的师生共80余人参加。论坛由哲学与政府管理学院经理袁祖社教授主持。

报告伊始,袁祖社经理向参会师生介绍了周光辉教授的治学领域、研究成果与学术贡献,对于周光辉教授来访表示热烈欢迎。

周光辉教授的报告分为四个部分。在第一部分,周光辉教授从研究的现实意义出发,从“两个因素,两个奇迹,未实现的预言,未预料的结果”四个方面阐明研究主题的必要性。周教授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学术性解释,是当前的社会科学界热点;中国的道路需要有一个学术表达,才能真正“建构具有中国特色的话语体系,知识体系,学术体系。”在第二部分,周光辉教授分析了当前中国道路问题的研究现状。他指出,现有的西方社会科学概念,都无法解释中国道路;中国道路的知识论问题,是亟待解决的难题。对中国道路的解释必须建立在中国历史的基础之上并与理论相融通。中国的现代化进程是具备内生动力的,同时又具有结构性约束。在第三部分,周光辉教授介绍了结构条件约束下中国道路的双重难题。中国道路的研究,要遵循“情境—历史—结构—过程—机制—理论”的研究路径。统一性是中华民族存续的初始条件,大一统的概念在中华传统文化的语义,除了政治统一,还代表了一种文化的凝聚力。中国的现代化面临着两大难题:规模治理难题和发展难题。在此基础上,当前中国现代化面临着结构性约束:一是规模问题即如何构建多元一体国家,如何继续将规模问题转化为规模效应;二是文明延续性问题。在第四部分,周光辉教授阐述了整合改进是“中国道路”的内在逻辑。整合是将分散的个体凝聚成统一的,有效的整体。改进则是在内生机制中实现突破。二者之间存在一种辩证关系:整合是基础,改进的是为了更好的整合。结合“中国现代化道路的变革逻辑”,“整合改进实现了改革进程的有序性”等内容,周教授阐述了整合改进对于当今中国现代化改革的重要作用。最后周教授分析了整合改进面临的新挑战,从领导体制法治化与自我调适问题;理顺党政职责关系问题;构建与国家治理体系适应的社会治理体系问题;参与全球治理等方面对于这些挑战进行了解析。

周光辉教授发言结束后,袁祖社经理对周教授的学术报告进行了总结。袁经理指出,中国学者应当有中国学者的担当和意识,我们应当有对于中国道路的深刻理论解释。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如果我们无法将中国道路说清,是学者的失职。改变以往对于中国道路的平面性认识,纳入历史、文化、文明的视角,综合性的理解中国道路是非常重要的,周教授的研究体现了当今中国学者的追求与担当。

在讨论交流环节,周光辉教授就“在研究中如何把握结构性原则”“如何理解文化在同一性和多样性之间的作用”“怎样具体处理整合和发挥社会主体活力之间的关系”等问题,做出了详细的解答。会后参会师生共同合影留念,学术论坛圆满结束。

227D8